智能制造的三個支點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在《論智能制造》系列中的“論智能制造的三個階段”中,談到了對三個階段的基本認識。而如何實施智能制造,則需要考慮智能制造的三個支點:產品、裝備和過程。
第一個支點是產品。 智能制造的目標是要落腳于產品,而不是智能制造本身。智能制造如果不能生產出智能的產品,智能制造就失去了時代的意義。
第二個支點是裝備。 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上的裝備,包括檢測儀器,一定要智能化。否則,勞動生產力和勞動效率就不可能得到很大提高,企業可能就沒有競爭力。不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生產或檢測裝備,就不是這個時代的先進制造裝備或先進檢測儀器。
第三個支點是企業生產過程的智能化。 裝備智能化解決的是生產過程中“點”的智能化問題;企業只有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才能實現企業全局的智能化,才能夠實現智能化效益的最大化。
我國硬度計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在建國初期的五十年代,國內并沒有硬度試驗的概念,只能憑有經驗的老師傅在現場用看金屬磨削火花或聽金屬撞擊聲音等最原始的方式來估算材料硬度的高低。直到六十年代,國內才出現了極少數幾家國營硬度計制造廠,制造一些基本的、應用于實驗室或制造現場的機械手動硬度計。這個階段的劃分,大體上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
第二個階段:
這個階段可以概括為電動化、數顯化、半自動化階段。其中,顯示方式由機械指針式實現了液晶數字顯示;負荷加力方式由機械加力向電機電子加力轉化;測量手段由手動光學向數字化測量方式的轉化等等。這個階段,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萊州市試驗機總廠引進吸收日本明石的數顯洛氏硬度計、電動洛氏硬度計開始。
第三個階段: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正處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繼而向“中國智造”的轉變時期,這就需要更全面、精確的檢測數據來支撐。中國硬度計發展進入的第三個階段,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嘗試,二十一世紀起步。該階段的技術特點是CCD測量、軟件程序控制、計算機應用等為基本配置,然后進一步向數字化、智能化、在線化、網絡化進步的過程。
現在的許多號稱進口硬度計或零部件其實就是由中國生產制造的。隨著CCD測量、程序控制、計算機應用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國內優秀硬度計制造企業制造的硬度計完全能夠滿足硬度試驗方法、硬度計制造和硬度計計量等國家標準的要求?,F在國產常規硬度計功能齊全、精度高、重復性好、性價比高、售后服務方便,替代進口硬度計或者選擇國內硬度計制造企業的硬度計產品將成為趨勢。
數字化、智能化
產品智能化是當今計算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重大趨勢。業務計算的發展為硬度計的信息處理和傳播提供平臺。隨著互聯網及其附屬產品的發展,將大大地推動計算技術向高端硬度計產品領域滲透,提升其智能化、在線化、網絡化水平,產品計算將成為下一個熱點。數字化智能制造的下一步的發展,就是要實現過程的智能化,對硬度計而言,就是要完成從硬度計裝備這個“點”向在線硬度自動檢測過程這條“線”的發展。
隨著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發展,動態硬度計、現場硬度計、應用于流水線上的智能化在線自動檢測硬度計技術水平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將在硬度計上得到廣泛應用,如硬度計壓頭自動轉換技術、硬度自動測量和智能化處理技術、圖像自動捕捉和圖像自動處理、智能機械手與硬度計的聯動、流水線自動設備與在線檢測硬度計的無縫對接等等,必將催生高檔大空間硬度機、全量程的通用或萬能硬度計、全自動硬度計、現場硬度計、智能化在線自動檢測硬度機的華麗轉身。網絡化 過程智能化最典型的代表,正是工業4.0或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互聯網的奮斗目標。不遠的將來,企業的縱向一體化內部網和橫向一體化的外部網信息系統要走向一體化,把內部網和外部網完全整合在一起,將數據完全打通,變成一個智能物理系統。 未來的硬度計,將通過手機端、電腦端等軟件平臺,可以遠程控制完成整個硬度試驗過程:可以 遙控接收指令,可以根據指令自動完成壓頭更換和切換試驗參數配置,機械手按指令自動與載物臺上配合銜接,硬度測試可以實現自動完成加載、保載、卸載、壓痕測量等全部試驗過程,試驗結果、試驗數據分析自動上傳、保存和進行大數據系統分析,機械手按照試驗結果及其預設程序順利完成測試試樣的分揀處理,數據共享及報表打印、硬度試驗軟件的遠程升級、設備故障診斷等功能成為基本功能。智慧連接層、數據轉換成信息、云計算數據中心、認知層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配置層通過計算機網絡完成對人對物對計算機的重新配置或更改,這些配置將變得稀疏平常。硬度試驗測量軟件的評價檢定,也將隨著全數字測控技術逐漸成為硬度計技術發展的主流。 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硬度檢測,必將國際硬度計發展的趨勢。實現圖像等數據大容量信息的網絡傳遞,完成上位機對終端的控制、信息獲取及圖像采集前端對上位機的數據上傳、信息回復等一套完整靈活的雙向通訊協議等等,必將引發硬度計這一檢測儀器的革命。